查看原文
其他

王小波:永不做沉默的大多数

景凯旋 槛外记 2023-11-30


所谓弱势群体,就是有些话没有说出来的人。就是因为这些话没有说出来,所以很多人以为他们不存在或者很遥远。

——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


中国当代思潮的流行和转移,常常是缘于一些专家学者对西方各种时髦学说的宣扬。与二十多年前无书可读的情形相比,时下的知识多得目不暇接,而且转瞬就已过时,令人感到知识的不能承受之重。

知识一旦成为信息,就如同自然山水变成了旅游景点,看到的不再是风景,而是络绎于途的游人和垃圾。

因此现在出了一个王小波,沉静地守着某种知识并把它作为自己的信念而不是资本,这使人们趋时的心感到某种清新。

王小波的力量在于他拥有一个常识的立场。


▌关注现实生活本身,直接洞悉事物的真实



渊博的学者指出他的思想来自英国式的自由主义,这也许是对的,但他的文字更像是表达了某些常识,而不是某种主义。

在本质上他不是个诗人而是小说家,这可以从他不唱高调,比如不喜欢崇高或激情之类中发现。

他关注的是现实生活本身,对于时下的一些理论和主张,他都把它纳人常识的范畴中来观察,这使得他的随笔具有种简洁明白的效果。

所谓常识,不过就是明白日常事理的能力,顺任自然和习俗,大至民族历史,小至个人经历,都可以拿来作思想的参照。

人类精神的成长,其实是很缓慢的,根本的东西就那么一些,例如苏格拉底、耶稣、释迦牟尼、孔子、老子等等。现代人弄出许多博大精深的学说,实质上并没有给人类精神增加什么新的含量。

何况先哲的言论原本也都是出自常识,只是后来由于文化的积淀,它们才变成了知识权威。

所以面对复杂的世界,各种各样的学说,往往倒是平常的心智来得可靠。

王小波喜欢在书中叙述许多个人故事,就因为倘若离开了寻常经验和常识的描述,任何学说都可能成为谎言。

服从常识往往能使人通情达理,因为它总是直接洞悉事物的真实。鲁迅先生说过:“世间许多事,只消常识,便得了然。”

▲ 鲁迅


常识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直接的方式,其精髓在于自然,而一个不能靠常识作出判断的人,通俗的说法是没头脑。

在王小波眼里,他的姥姥是个有头脑的人,她在50年代的运动时期不相信一亩地会产三十万斤粮食,因为这不符合常识。

尤其她还是一个普通人,面临没有饭吃的问题,因此她的常识中还包含着利害的成分,而懂得利害关系的人往往懂得事理,已经没有饭吃还说形势大好,就不是承认事理,而是顺从思想。

其实常识正是思想的底子,王小波明白这一点,对于应不应该抢救被洪水冲走的国家财产,他认为首先应问问值不值得,捞木头尚称合理,捞稻草就太过分,这是通情达理,也是真实不欺。

服从常识还意味着使用简洁明白的话语,让思想的表达举重若轻。

朴素的语言也能说出真理,而且说得更好。

这方面,古今中外那些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为我们树立了典范,他们的文章总是明白易晓,与人沟通。如果一个明白的道理,却非要表达得很复杂,做出很有学识很有思想的样子,其结果往往是显得举轻若重。

▲ 大跃进时期

王小波曾谈到一个生产队长,在常识领域中他十分聪明,而且有趣,但他偏想要有思想,说点“革命”时代的时髦话语,结果很闹了些笑话。

那个队长恰恰忘记了,一句蕴含着生活经验的话语也许比任何迷人的理论都更有价值。

我们曾生活在一个失去常识的年代,动乱后的拨乱反正就是全民对常识的恢复,比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比如小岗村村民的大包干,其实全都是常识。

后代的人将不会明白,这样的言行当初竟然能使全民激动不已,他们更不会明白,为了这些常识中国人曾付出了几十年的苦难代价。

我们的社会不缺乏理论,缺乏的是常识,像王小波姥姥那样的常识。在生活中,任何伟大的思想并不比一位老农的看法对人们更有益。

如最近的报纸所透露的,50年代末的科学家们还曾奉最高指示,开展“粮食多了怎么办”的科研课题,要将吃不完的粮食转化成有机化工原料,而当时的状况早已是哀鸿遍野了。

在任何时候这都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耻辱:多年来我们就是这样习惯于寻求一个关于世界的普遍性理论,用某种思想或主义来对现实进行解释而不管生活本身是不是这样。

这里奉行的是格勒定律:如果事实和理论不一致,这事实就必须被抹去。



▌密涅瓦的猫头鹰划破夜空,王小波的常识是一种反思的“常识”

造成20世纪灾难的这种思维定势今天仍在延续,看不出有多少改变。许多人不明事理,却喜欢高谈思想,谈学说。

比如二十几年前的上山下乡对个人对国家都是悲剧,一代人的读书、工作和婚姻都被耽搁了,如今他们中大多数人又面临着下岗,承受着家庭生活的重负。但有些人却以一种精神被虐狂的理宣称“青春无悔”。据说这就是生活的辩证法。

然而,什么时候黄土高原变成了鲜花盛开的原野?无望的生活变成了田园牧歌?辩证的理论怎么可以如此侮辱人们痛苦的经历?

▲ 上山下乡

但许多人不能明白,很多事并不需要高深的理论,只要让判断停留在常识中就行了,如果不具备真诚与思考的素质,追求理论的结果往往会败坏人们的正常理解力。

思想出于持续的恐惧,这是20世纪人类经验的核心。

在王小波的思想背景中总有着过去年代的威胁。他说,知识分子最怕生活在不理智的时代。

他对事物的理解,大多也是源于那个年代,告诉人们不要相信什么,而不是像有些人,总喜欢叫人们相信什么,所以他的常识是一种“反思的常识”。

他所反对的都是过去几十年的东西,以及从过去延续下来的那部分现在。

对于人文知识分子所反对的物欲横流,他并不特别关注,他关注的是过去年代幽灵的复活,那些试图改造人们思想的倾向,还有信仰的滥用,比如90年代中期的“重建精神家园”、反对“西方文化霸权”等等。

▲ 在美国时的王小波


的确,与过去的“突出政治”、“反帝反修”相比,当代的精神迷恋实难说取得了多少历史进步。

而在经历了几十年的思想改造后,仍然有人对全民的一统世界观感兴趣,这恰好说明,只要过去的许多事情没有说清楚,没有得出一个常识性的结论,任何历史就都是当代史。

这似乎是80年代启蒙的主题,其实正是当代中国的基本问题。每个时代每个民族的人都会有他们自己的基本问题,不应该越过这个基本问题去探讨理论,否则就是对着风车挥舞旗帜。

非洲饥民、前南地区、高加索当然是人类的悲剧;西方社会物质主义的危机我们也从小就被告知,但这些都不是属于相同社会的同一层次的问题,人们无法对某一遥远地方发生的事保持恒久的关心,这是人的能力所限。

且不说在这个方面,我们对西方社会的缺乏常识(如认为他们不重视家庭生活)——如西方知识分子曾经对我们的看法缺乏常识一样(如有的西方学者就曾把我们的自我批评看成是一个美好社会纯洁心灵的体现),但西方知识分子毕竟是出于对自身境遇的反抗,可我们则是为了什么?

说到底,我们自己面临的问题才更加迫切,倒是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然而,在每天大量制造的文字中,我们却绝口不提那些真正的问题,以及问题的真正原因。

这些问题,即使没有知识分子的公共领域的写作,也早已是人们私下谈论的常识了。


▲ 南非著名作家纳丁·戈迪默 获得1991年诺贝尔文学奖

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缺乏南非作家戈迪默所说的那种“基本姿态”,即真实面对自己生存的境遇,并用最简洁明了的语言将它传达出来。

在这种情况下,对终极目的的关怀掩盖不住他们对基本问题的逃避。

人们目力所及往往是形式大于内容的文章,操着同一种言说方式,例如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及一大堆时髦空洞的词语荒诞、焦虑、优患、颠覆、建构、预设等等。

90年代以来,这似乎已成为一种新的报刊文章腔,人们争先恐后地奔向那些二三流中外教授学者制造的各种理论流派,满心以为那些貌似高深的概念中包含了比千百年的常识更多的真理。

这种现象可以称作一种“大词崇拜”,拼命转弄着概念的魔方,可就是不通情达理,与现实相去甚远。读这样的文章,你会觉得它们全都是在举轻若重,就像王小波喜欢引用的那则拉封丹寓言所说,大山临盆,天崩地裂,生出的是一只耗子。

把它们全部加起来,也抵不上18世纪孟德斯鸠论亚洲的句话:“在那个地方的一切历史里,是连一段表现自由精神的记录都不可能找到的。”

▲ 孟德斯鸠

积久会成习,从本世纪初到现在,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思想和方法的学习,好像就只学会了“人类的眼光”,却没有学会多少常识的眼光。

而一个民族正是靠着常识生活过来的。

鲁迅先生30年代在上海,早就说过这样的话:“我们常将眼光收得极近,只在自身;或者放得极远,到北极,或到天外,而这两者之间的一圈可是绝不注意的。”

当代文化思想界的热闹背后,其实是荒芜,从写身边琐事的散文到谈论各种思想的学术随笔,正是鲁迅所说的“身边”和“天边”的文字。这样的枝头上显然是结不出任何果子的,只有那些注意“两者之间的一圈”的人,才有可能接近真理的地界。

一般来说,常识或经验的东西被认为表现了心灵的局限,不能达到深刻的境界,但几十年来更沉重的教训却是,做一个有思想的人不易,而承认眼见的事实,做一个明白人则更难。

直接的经验常识往往可以戳穿谎言,照亮被思想蒙蔽的心灵。

1975年夏天,我在川东一个县城实习,那时候正在开展对资产阶级法权的批判,广播里终日宣传着革命的大好形势,对现状我虽不十分认真,但也谈不上怀疑,出于多年来思想培养的潜在影响,我完全可以自我安慰,也许每天看到的现象并不是本质和主流。

相比之下,我当时倒是更喜欢跟朋友讨论那些世界大事。

我们的政治老师平时是个风趣的人,有天晚上我们去郊外散步,经过一处破败的农舍,看见几个筋骨毕现的老人躺在门板上纳凉,像牲口一样喘息,那个政治老师忽然冒出一句:“苦难深重的中国人哪!”

说完他就沉默了。

这句话当时对我的震动是难以形容的,它不过道出了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却改变了我对整个社会的看法。

也就是说,我从此学会了常识的立场。


5月13日是王小波的诞辰,如果他还在世,今年已经71周岁了。

有趣的灵魂独行,无趣的人生合群。王小波,这个离群索居者,不因异见而焦虑;不因落寞而悲伤;他的不合群,恰恰成为他人格独立,思想自由的先决条件。


今天,我们站在21世纪往回看,尽管王小波依然时不时被大众提起,他的名字也化为一个“接头暗号”,然而特立独行的头脑依然是这个时代的稀缺品,沉默的大多数依旧不会看他的作品。正如刘瑜所说:王小波代表的精神,在中国很缺乏。


他就像沙漠中的胡杨林,是这个思想沙漠时代中的绿洲。而我们是这片沙漠中的旅行者,虚无的沙子无时无刻不在侵蚀我们,王小波这片绿洲就是一处必不可少的精神栖息地。


为此,先知书店诚挚推荐一部迄今为止被公认为最好的王小波传记——《王小波传》,这部书对于尚未阅读过王小波的读者来说,是读懂、读透王小波的最佳入门之选;对于熟悉王小波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对王小波及其作品与众不同的深刻领悟,能帮助我们重新理解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王小波;即使是因王小波身上种种争议的而一直对他望而却步的读者,这本书所描写的王小波平实、质朴却又诗意的人生故事同样让人感动。


本书绝版多年,本次全新修订版新增梁鸿导读序言。我们有幸邀请到作者为本书签名,数量有限,长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抢先收藏(还可在规格内一并收藏《王小波作品全集》):


邓晓芒:我的妹妹残雪
陈丹青:因为艺术,罪恶好像被历史原谅了
林贤治:重读鲁迅的八个理由
周策纵先生逝世16周年纪念:再难一遇的汉学大师
忍将功业苦苍生:一个民族的落后首先是知识分子落后
四大名著里,藏着中国人一生的四种修行
历史的转折:一段被“隐藏”的真实抗战史
在道理行不通的社会中,应当如何生活
法律精神的背后,是每一个人的权利与自由
统治者最不希望老百姓读什么书
纳粹“利维坦”:人民为什么支持希特勒
阿城丨我们为什么学不了张爱玲
张宏杰:中国历史上最畸形的一群人
知识分子的命运,是一个社会的晴雨表
残雪:摧毁我们的天才的,是我们的文化
高尔泰:欲归无计,万里西风瀚海沙
八十年代的回望与反思:五四精神悲壮的落幕
王德威:渡不过的《巨流河》
1978年 | 满目疮痍后的刻骨记忆
“五一”不是劳动节| 关于“劳动”的五个错误认识
绝版签名 | 《四棵杨》:直面最为动荡、复杂、禁忌的三十年历史
警惕“不反思的恶” | 撒旦的战争从未结束
中国权力史——走不出的“党争”
希特勒的“奋斗”:20世纪的人类大灾难是如何造成的
托克维尔对中国的六大启示
北大教授:这个世界,坏人已经联合起来了
易中天:劝君莫谈陈寅恪
被牺牲的“局部” :中国的“鱼米之乡”何以沦为远近闻名的“穷乡僻壤”?
君王好大喜功,后果有多严重?
费孝通逝世18周年:他坎坷一生,只为认识和了解中国
读书日 | 谈谈真正的读书
雷颐:回顾百年中国,中国人为何会屡屡遭受大灾难?
纪念康德:灵魂三问
库页岛——近代史上永远的痛
王笛:那些手握权力的人总是幻想创造历史
波伏娃的激荡人生
大学是一个社会最后的底线
历史上最好的40年,却没有任何丰功伟绩
恐慌,是控制人心最好的方式
梁胡之争:国家最大的敌人是愚昧
半个世纪以前,美国女摄影师拍下的敦煌
狼的自由就是羊的末日——这个时代的自由面临的最大威胁
葛剑雄:很多人的青春无悔其实是青春无奈
刘震云:从虞姬到潘金莲,中国女性故事为什么总是反常识?
史景迁告诉你:你知道的太平天国可能是假的
易中天:谁是中国改朝换代史的主演?
徐庆全:研究党史的人,为什么都会怕他
纪念王小波 | 我们是否依然是沉默的大多数?
张宏杰:“利出一孔”,中国传统社会的“权力万能”
身体的媚术:在枉死与苟活之间
北大教授:道德需要的是“底线”,而不是“高度”
我们是如何被宣传塑造的?
与屠刀为邻:现代世界最惨烈的大屠杀
熊培云| 这个时代最需要温和而坚定、悲悯而宽恕的力量
雷颐:晚清转型失败的三大困局
陈丹青:我不可怜自己的少年时代,反倒同情今天的后生
梅贻琦:一个时代的斯文
我们亟需一场关于死亡的教育
王小波:牺牲不一定崇高,吃苦未必有益
敦煌与故宫:中国文明的两大殿堂
徐晓:一个时代的精神肖像
战争不是让你捐三个月工资,而是把你洗劫一空
国民党失败的四个历史教训
活在“洪武时代”,为什么那么难
阻碍一个国家强盛的根源是什么?
人无疵不可与交:别把自己的人生,活成了人设
《美国在中国的失败》:一段最难以被正视的历史
穿越历史的三峡:改变中国现代进程的五个人
安·兰德:人类史上最荒谬的一句口号
唐世平:沉迷于《甄嬛传》和《武媚娘》,是无法与现代世界相处的
朱学勤:1920,罗素在中国的失败
孙立平:没有中西之分,只有文明与野蛮之别
大萧条的11个特点,细思极恐
“怼天怼地”傅斯年:知识分子的血性与勇气
海子逝世34周年纪念 | 在海子的诗歌里,遇见一个春天
张鸣:学生告老师的前世今生
在糟糕的时代里,那些拒绝随波逐流的人
孔乙己的“魔咒”:为什么社会总是不尊重知识分子?
历史与现实: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是什么?
彭华:陈寅恪的文化史观
推动人类进步的,不是“英雄”与“权威”,而是怀疑与批判
当善良失去原则的时候,可能比恶还恶
《西线无战事》再获奥斯卡:战争的荒谬释放出人性的荒谬
秦晖:我们与世界接轨,应该是底线的接轨
读书无禁区:五本不宜多作介绍的好书
中国女性的命运:一个女人的苦与疼
观念的奠基者:八位西方思想家
陈徒手:午门城下的沈从文
文明的六个特征
一群没用的迂腐文人
早熟落下的顽疾:2000年中国社会史的12个洞察
大学虽已遍天下,世间再无蔡元培
罗翔被围攻,是时代的悲哀
钱满素:为什么亟需从“文明”的角度,重新认识美国
女性地位,是社会文明的一把标尺
陈寅恪的三重悲剧:最是文人不自由
影响中国命运的五个国家
木心:人生不如梦——鲁迅之后,张爱玲的敏锐
张宏杰:中国人的性格史,真的不忍去回顾
别不了的司徒雷登:那个假装用一生爱中国的人
今天的大学校园,还会不会诞生《蒋公的面子》?
三观不合,终将渐行渐远
北岛: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
阎连科:我是我们县“最不受欢迎”的人
阅读的五个层次
俄乌战争一周年:俄罗斯争霸世界,最终究竟得到了什么?
宣传画:消失于历史天空,却淡不出精神底层
哪里有权力,哪里就有表演
《希特勒的末日》:暴君是怎样一步步走向众叛亲离的?
胡适逝世61周年 | 自由而悲悯:当下我们最缺乏的力量
马国川:日本没有“奇迹”
“王袍加身”的诱惑: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退场
哈耶克最后的预言正在实现:狂妄而短视的人类始终面临一个抉择
经济决定贫富,政治决定生死
浪漫的先知:年仅28岁的徐志摩,是如何看穿苏俄“一切都是演戏”的
沈志华“趁乱”拷贝的俄罗斯解密档案,解开了多少中苏之谜?
邓小平逝世26周年:摇荡的钟摆,极简改革开放史
“面子”与“圈子”的背后: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朱学勤︱鲁迅、胡适与钱穆:逝去的铁三角与轻佻的当下
傅国涌︱存其文而原其人:不能力挽狂澜,但从未随波逐流
秦晖、金雁——50后的爱情,当下中国最令人瞩目的学术伉俪
王笛:对穷人来说,尊严就是奢侈品
柴静:这个拎着铁锹的美国人,看到了我熟视无暏的中国
许倬云:当代中国的两大精神危机
孟德斯鸠:权力恣意妄为的社会,一定不是个好的社会
《美国对华情报解密档案》:读懂当代中国的珍贵史料
贵族精神的三大支柱:文化教养,社会担当,自由灵魂
读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件终身大事:最值得收藏的40个经典名句
为什么许多人勤劳却不富有?
罗翔:司法不应被舆论干预,但舆论却可以争取正义
宋朝之后,再无宋朝
罗素逝世53周年纪念 | 小灾难来自固执,大灾难来自狂热
她们是时间的敌人| 杨苡姐妹们的命运密码:名门闺秀的迥异人生
《满江红》中陈旧的国际政治价值观:“丛林法则”的思维范式,很难接轨现代文明
王五四:不出一声的野夫
杨本芬:读罢野夫《江上的母亲》,我再也不能等待……
岳飞死后四年,到底发生了什么?揭秘《满江红》背后的历史真相
同是天涯沦落人:胡适与张爱玲的一段忘年交
关心政治的目的不在权力,而在自由
历史的烙印:改革开放四十年,影响中国命运的六次抉择
袁伟时 | 历史大势不可逆转
中国十所曾经闻名世界的大学,永远消失在历史中
五部有口皆碑的好书 | 总有一本,能治愈你的“精神内耗”
比权力更重要的,是对规则的尊重
刀尔登:“得民心者得天下”很动听,可惜是句谎言
盛世距离废墟有多远?
八十年代的中国是怎样引进的《一九八四》?
文学与历史:四个人的百年中国
愚蠢又自负:三种最值得警惕的权威
无用之用,实为大用:一个民族需要仰望星空的人
中国一百年以来的新年贺词(1909-1999)
米塞斯:取消市场经济,实际上取消了一切自由
宋教仁之死:近代中国最值得期待的一场政治实验的终结
历史剧变的七种征兆
“独立”精神的基本底线,何时成了知识分子的最高要求?
张鸣:冯玉祥的真与伪
索尔仁尼琴104周年诞辰:不撒谎,不原谅,一句真话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
92岁吴敬琏重磅发声:什么是当下经济问题的根源?
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的台前幕后
荒诞的时代,没有干净的人
个人即政治:百年动荡中的一个中国家庭
梁文道:为什么有些国家,明知道有问题却回不了头?
大棋局:关于1944-1950年历史最深的五大误解
胡适诞辰131周年:那些曾抛弃胡适的年轻人,晚年又重新选择了他
诺奖的六位“异类”:任何伟大都源于承认无知与思想自由
乌托邦的四个掘墓人:通往地狱的路,都是由美好的愿望铺成的
一寸山河一寸血:从淞沪会战到南京大屠杀
20世纪中国人的生死流转:历史的细节,让人恐惧
一所只存在了八年的大学,何以成为百年来最好的大学
【孤独的斗士:哈耶克】真正改变世界的,唯有思想
独立思考的人,最难被征服
鲁迅:正视,是一种勇气
北岛诗歌依然流行,是一种“不幸”
再谈王小波:我们是否依然是沉默的大多数?
木心:街上没有兵,没有马,却兵荒马乱


点“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